目录

  • 1 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
    • 1.1 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一)
    • 1.2 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二)
    • 1.3 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三)
    • 1.4 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四)
    • 1.5 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五)
    • 1.6 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六)
    • 1.7 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七)
  • 2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 2.1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一)
    • 2.2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二)
    • 2.3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三)
    • 2.4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四)
    • 2.5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五)
  • 3 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
    • 3.1 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一)
    • 3.2 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二)
    • 3.3 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三)
    • 3.4 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四)
    • 3.5 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五)
    • 3.6 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六)
  • 4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 4.1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一)
    • 4.2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二)
    • 4.3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三)
    • 4.4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四)
    • 4.5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五)
    • 4.6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六)
    • 4.7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七)
    • 4.8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八)
    • 4.9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九)
    • 4.10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十)
  • 5 学习道德理论  注重道德实践
    • 5.1 学习道德理论  注重道德实践(一)
    • 5.2 学习道德理论  注重道德实践(二)
    • 5.3 学习道德理论  注重道德实践(三)
    • 5.4 学习道德理论  注重道德实践(四)
    • 5.5 学习道德理论  注重道德实践(五)
    • 5.6 学习道德理论  注重道德实践(六)
  • 6 领会法律精神 理解法律体系
    • 6.1 领会法律精神 理解法律体系(一)
    • 6.2 领会法律精神 理解法律体系(二)
    • 6.3 领会法律精神 理解法律体系(三)
    • 6.4 领会法律精神 理解法律体系(四)
    • 6.5 领会法律精神 理解法律体系(五)
    • 6.6 领会法律精神 理解法律体系(六)
  • 7 树立法制观念 维护法律权威
    • 7.1 树立法制观念 维护法律权威(一)
    • 7.2 树立法制观念 维护法律权威(二)
    • 7.3 树立法制观念 维护法律权威(三)
    • 7.4 树立法制观念 维护法律权威(四)
    • 7.5 树立法制观念 维护法律权威(五)
    • 7.6 树立法制观念 维护法律权威(六)
  • 8 遵守行为规范 锤炼高尚品格
    • 8.1 遵守行为规范 锤炼高尚品格(一)
    • 8.2 遵守行为规范 锤炼高尚品格(二)
    • 8.3 遵守行为规范 锤炼高尚品格(三)
    • 8.4 遵守行为规范 锤炼高尚品格(四)
    • 8.5 遵守行为规范 锤炼高尚品格(五)
    • 8.6 遵守行为规范 锤炼高尚品格(六)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四)
  • 1 视频
  • 2 章节测验

马克思

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德语:Karl Heinrich Marx,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当代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社会学家、革命家。社会学三巨头之一。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广为人知的哲学思想为历史唯物主义,其最大的愿望是对于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当下学术界认为马克思最为重要的是实践哲学,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其历史唯物观也需要在实践中得到证实。通过长期的观察使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国家认识深刻,其作用在于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积累了巨大财富基础,即物质基础,而对于在生产中对于工人分工后的人的单向度生存表示反对,与其认为人需要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社会发展愿景背道而驰。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Marxism)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简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覆盖了马克思本人关于未来社会形态——科学社会主义的全部观点和全部学说。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含两个组成部分,即为现代唯物主义和现代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包含两部分内容,科学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即政权理论部分),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包含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内容,科学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结构设计;第二部分内容,科学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运行原理设计。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不同角度

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广义和狭义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早在马克思在世时就已经使用。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至于为什么以马克思的名字命名这一理论,恩格斯在1886年曾经作了说明。他说:“我不能否认,我和马克思共同工作40年,在这以前和这个期间,我在一定程度上独立地参加了这一理论的创立,特别是对这一理论的阐发。但是,绝大部分基本指导思想(特别是在经济和历史领域内),尤其是对这些指导思想的最后的明确的表述,都是属于马克思的。我所提供的,马克思没有我也能够做到,至多有几个专门的领域除外。至于马克思所做到的,我却做不到。马克思比我们大家都站得高些,看的远些,观察得多些和快些。马克思是天才,我们至多是能手。没有马克思,我们的理论远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所以,这个理论用他的名字命名是理所当然的。”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原理论、基本观点论和学说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及在实践中不断的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等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诞生历程

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40年代产生于西欧,当时西欧资本主义已有相当发展。英、法、德3国是其发源地。因为当时英、法,德,等国已经或正在实现产业革命,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无产阶级已经由自在阶级开始向自为阶级转变。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和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是资本主义矛盾激化和工人运动发展的产物。以《共产党宣言》的问世为标志 。它吸收和改造了人类思想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特别是18世纪中叶和19世纪上半叶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成果。它的主要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此外,法国启蒙学者的思想和法国复辟时期历史学家的阶级斗争学说,它也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资料。

19世纪科学技术的新成果,特别是细胞学说的确立,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的发现、进化论的新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 马克思和恩格斯完成了这一历史使命。

他们按其社会地位而言,原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按其哲学观点而言,原是唯心主义者;按其政治观点而言,原是民主主义者。大体上在1842~1844年间,他们积极投身于现实的政治斗争、工人运动和科学研究,转变为无产阶级知识分子、唯物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从1844年起合著《神圣家庭》《德意志意识形态》,并分别著有《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哲学的贫困》等书,阐明无产阶级的新世界观。1848年2月出版的《共产党宣言》中,第一次对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作了系统的表述,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在以后他们的毕生活动中,继续丰富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一词,是在1883年3月马克思逝世后,才被作为无产阶级思想体系的代表而逐步流行起来的。

参考书籍